日本战败后,其国内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原因是(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第一点,在狭义上意味着对重化学工业的投资比重加大 了 战后,造船、生产机械、电气机械汽车四大部门,形成了广义机械工业高度发展的核心。其中
其第一点,在狭义上意味着对重化学工业的投资比重加大 了 战后,造船、生产机械、电气机械汽车四大部门,形成了广义机械工业高度发展的核心。其中造船业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在舰艇自给的方针下,受到军事上的很大支持,其技术水平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称是日本现代机械工业技术的发祥地,也是现代机械工业品在战后正式出口的先驱。现在不妨以造船业作为典型,展示一下广义机械工业在战后的发展历程。
如上所述,造船工业在明治、大正期间是日本重工业以广义的机械工业为主的核心产业。而且,经过战争前夕和战时,越发促其提高了技术,加强了各种设备,即使停战以后,造船业尽管受过战火的洗劫,其质量和数量仍保有很大的余力。
然而,日本造船业往日的最大主顾海军解体了,海运业务衰退到半瘫痪状态,加上占领军初期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日本经济非军事化”政策,苦难重重,闹得日本造船业的前途暗淡如晦”。
这样的造船工业,为什么能在一九五六年造船量很快就发展到世界第一位了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所用的钢板原料,战后在世界上最为价廉而质优,加上日本造船业与有关エ业在战后吸取并发展了新技术,适应了国内外大量需要船舶的形势。
对这些要点和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造船业的发展是罕见的,从一九五六年以来的十二年间,造船量一跃而居世界第所以如此,应归功于建造技术的进步、船体的设计建造工艺和工厂设备浑然一体,力求造船合理化和现代化,并拥有远胜外国的现代设备。
从工厂的设备方面来看,战后的跃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完全没有新设备的时期、改革现存工厂布局和不断充实设备的建设时期。 第一个时期,因为战败处于严厉的占领政策之下,曾担心造船设施被指定为赔偿而惶惶不安。
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政策规定不予拆毁的,仅限于建造内河船只和渔船的设备,赖此而得以保留造船技术和提高焊接工艺。至于战时扩充的设备和新建的工厂,不是沦于荒废,就是搞一些单操作,几乎没有搞什么新的装配和设备大致持续到战争结東后的一九四九年。
进入第二个时期,允许建造海外航船了一九五零年。在实行计刘造船的同时,造起大量采用电焊的焊接结构船,随着正式采用预制造船法,油槽船的船型也逐渐实现了大型化。采用这种焊接方法,不仅适于设计,而且把工厂设备也引向现代化了。
正当工厂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时,一九五六年发生了苏伊士争端,引起了世界性的海运景气,造成了船舶恐慌,进一步刺激了日本造船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空前的新船订货和大型化的需要,谋求扩大产量,缩短建造工期,实行展宽船台、整修构件组装场地、加强运载起重机能力整修索具工厂和泊船岸壁等措施,对整个工厂进行了大量的布局改革,并增置了合理生产的设备。
不过,这种设备的现代化和大型化,是以原有工厂布局为基础而加强和改进的,距整个的生产程序,还没有呈现完全符合统一规划的现代化工厂面貌。第三个时期,即一九六零年以后,超大型船的需要猛增不已,要想满足这种需要,单凭大力改造原有工厂、增添设备来扩大生产能力,则生产率的提高,毕竟有其局限性,于是就面临一个必须建设新厂的问题。
各大造船公司开始竞相建厂,各以独自的建造工艺为主,寻求土地以适应其具有特色的现代工厂布局。虽然其用地差不多都是填起的地基,但是依靠了最新的技术,从填好地基到建成エ厂,仅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从此,工厂的面貌一新,完全改变了造船厂的旧观,可以说具备了现代工业的姿态。
工厂的规模,以建造三十万到五十万吨级能力的船坞为主,配备了应用新生产工艺的设备。翻开百年的造船史,这样的工厂建设还未曾有过。造船业为了保持今后的先进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他们正在计划改変入的资源和劳动环境等条件,准备建设无人工厂。
经过这些演变,日本造船业的设备投资年年趋于增加。主要造船企业最近十年一九五九至ー九六八年的投资额,高达两千七百五十二亿日元。特別是在一九六四年以后,投资额的急剧增加,反映了新造船厂建设规模的庞大。
文章来源:《合成纤维工业》 网址: http://www.hcqwgy.cn/zonghexinwen/2021/1016/482.html